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1016505/%E7%A2%BC%E9%A0%AD%E6%82%B2%E6%AD%8C-%E4%B8%80%E7%89%87%E7%9C%8B%E6%B8%85-%E9%A6%99%E6%B8%AF%E8%B2%A8%E6%AB%83%E7%A2%BC%E9%A0%AD%E7%82%BA%E4%BD%95-%E8%8D%92%E6%BC%A0%E5%8C%96-%E5%A6%82%E4%BD%95%E9%87%8D%E7%94%9F香港九個貨櫃碼頭,佔地279公頃,即係13個太古城那麼大。李嘉誠「和記港口」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以及和記與中遠合資的「中遠-國際」和「亞洲貨櫃碼頭」,一共佔了62%面積。另一龍頭是吳光正「九倉」旗下的「現代碼頭」,佔據約32%面積。
有19公頃的和記「HIT」9號北碼頭,2020年開始「荒漠化」,裝卸量大減,到2022年已經停用。現在用來讓抵港電動車短暫停泊,HIT表示旗下碼頭的平均使用率只有50%,未充分利用土地80公頃,相當於3.7個太古城。「荒漠化」亦蔓延至九倉旗下的2號碼頭,這10公頃土地,2024年2月一度完全空置,到4月亦有約一半空置,只有寥寥一兩行貨櫃。香港貨櫃碼頭曾經連續11年,蟬聯全球吞吐量第一的港口,但自從2005年被新加坡超越之後排名就「節節下跌」;2007年跌落第三,被上海超越;2013年被「鄰居」深圳超越跌落第四,之後每一兩年跌一次;到2023年跌到第十。排名前十的港口,有六個在中國內地。這已經是港府認可「Lloyd's List」的排名。另一個機構Alphaliner,在4月發布的2023年排名,將美國洛杉磯和長灘港合併計算後,香港更跌至第十一。

香港貨櫃碼頭不是「不進則退」這麼簡單,前九大的競爭對手,十年間整體吞吐量都是呈上升的趨勢,唯獨香港下跌了36%。
按重量計,就是從約2.7億噸跌至約1.7億噸,「憑空消失」的1億噸貨物究竟是什麼?
跌得最多的是包括衣物、家具、塑膠金屬製品的「製成品」類別和「機械及交通工具」類別;「食品、飲料及煙草」類別算是表現「最佳」,十年來進出口分別只下跌15.5%和18.5%。

從進出口的國家或地區分類亦找到端倪。香港擔當內地「轉口港」的角色淡化,十年間從內地進出口跌幅都有兩三成。跌幅最大的是美國,進出口下跌約七成,特別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跌得更急,連帶美國的「盟友」日本、韓國和台灣,與香港碼頭航運貿易都係大跌。
分析指香港夾在中美角力中間,加上生產線從中國內地外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再直接從當地進出口,經過香港的貨物就愈來愈少。
貨櫃碼頭處理費或是香港「消失」的原因。運往美國的20呎標準櫃,香港的碼頭處理費要2140美元,已經是2000年至今無甚加價。但深圳只要1100美元,上海更便宜,只要515美元。以往華南的生意,香港佔有稅務、效率、地利等絕對優勢,現在內地大力發展保稅區和高效港口,「南霸主」的地位,已經讓位給廣州、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