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殖場的每一隻小雞都要切嘴巴,專業名詞叫斷喙。這是為了避免互啄、自相殘殺,從而達到優生優育,提高產能的必要技術手段。
正如被選中的孩子會在身上烙下標記,被切嘴是每一隻嫩雛生下來就將面臨的命運。這是產業化流程的一部分。
出於人道主義,更是出於經濟利益,斷喙技術日益高效精進,被切的小雞毫髮無損。它得在小雞出生的5-7天進行,那是雞嘴初長成,切斷又不至於危及性命的黃道吉日。此時就有了這款機器的用武之地,熱刀片切嘴機。這是全球多數國家中小型農場的必備儀器。
原理簡單,相當於小雞的斷嘴台。關鍵就在於放置嘴的長度,熱燙的時長與溫度需要精準把控,差一毫釐都有可能斷送一隻雛雞的性命。
切除角度得特別注意。切除上喙到鼻孔的三分之二處,下喙的三分之一處。操作員需手法敏捷,發力均勻,否則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不少國家大型養殖場已經採用先進的“紅外線切嘴機”。每雞隻受罪1.5秒,每台機器每天可操作12000隻雞,快速高效便捷。
然而反對切雞嘴的聲音從未停止。反對陣營認為,喙部是禽類的雙手,在抓取食物、整理羽毛、築巢方面使用頻繁。
剪去部分雖不會危及性命,但會造成痛感、溫感和触感的各方面退化,導致寄生蟲感染,抵抗力下降等多方面問題。不僅殘害動物,還影響動物品質,應該取締。
布里斯託大學曾做過非斷喙對比試驗。比起發生同類相食,不良啄羽的嚴重身體傷害,切去部分的傷害微乎其微。
反對者則指出問題所在:斷喙與否的優缺點沒有明確對比科學量化,一切還是以提高生產力為核心目標。
幾年前,北歐一些國家出台了相關條例,限製或禁止雞蛋行業進行斷喙作業。除此之外,全球大部分國家養殖業仍然保留這項操作。
為確保經濟效益,絞死小公雞是雞蛋行業不再聳人聽聞的秘密。即便殘暴血腥,依然沒能阻擋大型工廠的無情鐵腕,依然是產業化必不可少的操作流程。與之相比,切雞嘴巴可謂小巫見大巫。弄死小雞都攔不住,何況只是切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