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政府及社會不停推動討論夜經濟、搞夜市,希望帶旺香港。其中一個重點是十一國慶長周末,需要搞得有聲有色,所以得出了「香港夜繽紛」。但有些商界人士已表明,因為上次七一已被「揼心口」提供優惠,今次不會「落疊」。而且夜經濟關乎的,不是短期的經濟蓬勃,而是長期而穩定的需求和消費。
夜經濟不振,其中一個經常被提出的解釋是行為模式改變;第二個解釋是多人移民。雖說走了部分人,但我認為本港居住環境依然太過擠迫。這當然取決於地區,惟出街接踵摩肩、人撞人,行人路被擠得水泄不通經常發生;就算非繁忙時間,地鐵、巴士亦人山人海,令人不舒服。這就是香港的生活模式。
雖然香港仍然人太多,但人口老化,老人家佔比愈來愈高,缺乏活力。老年人口問題是缺乏消費力——因為知道沒有收入,又不知道自己活到幾多歲,所以慳住使。這種風險,稱為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有做中環會所的朋友說,那些70歲老人就算做了會所會員,每餐飯200多元都會嫌貴;那些已經不是基層老人,而是有會籍的「尊貴」老人;因此比較喜歡做年輕人生意,一來有長遠發展,二來位位消費500蚊以上,又會開酒飲,有利生意。根據高盛報告,年輕人是重要的消費族群,35歲以下年齡層佔奢侈品支出五分之三。
有生產力者得更多資源 有利增城市活力
旅行時去一些日本鄉郊地方,例如德島,成條商店街得3間商舖營業,賣的是老人服飾,街上行走的都是銀髮族,整個地區沒有經濟活力。大家可能認為這種蕭條狀况不會在香港發生,但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屆時逾四成人口為65歲或以上。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說「爺孫夜蒲」,那是他個人意見,不代表其他老人。香港近來收的移民,年輕的待幾年就當香港是跳板去外國;留在香港的老人,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75%都在領政府福利;撇除生果金,仍有約54%。社會生產力下降,經濟怎會好。
去年我在港大經管學院《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提出一個建議(註1),我認為應鼓勵香港公屋老人在大灣區養老,騰出寶貴的公屋位置給年輕人及年輕家庭落地生根,好好打拼。這樣就可以在不將香港變擠迫的情况下改善經濟。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至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提供了新契機。在大灣區內,香港與廣東省9個城市將進一步融合。將生產力低的老人送上大灣區生活,讓有生產力的人得到更多資源,將有利提高城市平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