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咁講
如果有個表格對照幾多年一遇=幾多 mm雨量
你同公眾講數字清楚d係咪
所有人去睇天文台資料
天文台都比mm你
你出黎講幾多年一遇有咩意思(你都話有對照表)
比如講渠設計多數應付大約X mm,依家天文台指落多咗一倍去唔切水咁清楚囉
你比個唔同單位既訊息公眾有乜意思
何況呢個詞被用壞了
如果我畀左設計240mm你, 今次落210mm咁計
都唔代表係去到水, 去水有好多原因, 包括地面滲水量(泥地, 石屎地都唔同), 可能發展完塊地已經唔同左
有冇塞渠等等, 你再睇下個表, 佢又係分左240分鐘內同120分鐘內既百年一遇個mm數都係唔同
如果答你X分鐘內有X mm數, 唔會更複雜咩?
天文台除左講mm量, 好似今次有講係188X 年以來intensity係最高咁,
咁樣百年一遇既渠假設你冇塞都係會Stop la。
咩x年一遇俾大陸濫用同做假搞到膠晒啫
講到尾咪都係機會率
千年一遇都可以連續出兩次架
機率細的確唔代表冇可能, 但我就係唔信上面有親事都話百年一遇, 所以呢個term先俾佢搞臭晒
![[sosad]](/faces/sosad.gif)
首先佢做啲嘢出黎當係做咗十年一遇嘅standard就吹到百年一遇
到真係落場百年一遇嘅大雨就吹到千年一遇
啲standard錯晒即係冇standard
天氣反常, 工程師都係人, 人又點會知道個天幾時會落場大雨?
佢地都係睇過往數據, 例如, 100年數據入面最誇張曾經有小時內落左500mm雨量,
咁我做設計時, 我就預條渠2小時內食到500mm雨量, 如果將來係1.5小時就落左500mm, 咁個design就會Stop la
個數據庫會不斷更新, 下次起條新渠時, 呢次個記錄就會出現, 當然工程費用亦會大左。
千年一遇的確可以連續出兩次, 你講得岩, 天氣既野係好難預, 每次D野閪左, 以後既standard就會提高, 並唔係冇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