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真的一無是處? 飛機、貨船可能是未來舞台
馬斯克對氫能的態度其實早有歷史,2020年時他就曾在推特上用「fool sells」諧音燃料電池(fuel cells),諷刺這是一個傻瓜才會信愚蠢玩意兒。
去年3月,福斯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曾評論,氫能並不適合用於車輛,並認為即使再過10年也不會有顯著發展。當時馬斯克也響應迪斯的說法,猛轟燃料電池對車來說是個愚蠢選擇,甚至火箭也不適合使用。
氫能最大的軟肋就在於能量轉換效率不佳。《富比士》指出,從石油到電動車的過程,大約只損失了20%到30%的能源,但氫能車的話損失則高達70%以上。電力轉換為氫能再轉換為電力,這個過程永遠沒辦法比直接為電池充電耗損更少。
儘管問題重重,氫能也並非一無是處,氫能擁有大幅超出電池的續航力。好比說目前的電動車續航力大多在500公里上下,而Toyota推出的第二代氫能車Mirai,續航力則達到上千公里。
Toyota一直致力於氫能車,認為續航力更高、加氫速度的燃料電池更有發揮空間,圖為旗下氫能車Mirai。且加氫速度遠比充電要來得快,Toyota聲稱,Mirai只要5分鐘就能完成補給,遠比動輒需要半小時以上充電的電動車來得方便。
因為續航力優異的特性,氫能被認為更有機會應用於飛機、貨船等重型的運輸工具上。這些大型交通工具的電動化難度更高,比爾蓋茲就曾經表示,電動車飛機跟貨船可能永遠不會出現。
目前空中巴士、新創Zero Avia等公司都投入了氫能飛機的開發。Zero Avia更已經完成氫能飛機的試飛,計畫2024年能實現首次的載客飛行。
氫能或許永遠沒辦法比電池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很難擊敗電池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的核心。即使如此,目前來說氫能的特性使得這項技術仍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擁有可能的發揮空間。
資料來源:CNBC、Forbes、Auto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