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多人都熟悉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告子》下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很多學校都會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考試時也絕對少不了這題,這讓不少人即使已經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一提起開頭,都有辦法反射性的接下句。

中國一名網友發文懷疑,自己國中時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於
斯人也」,原以為是現在課本改成了「故天將降大任於
是人也」,但回頭翻閱當年的課本,卻發現根本沒有見過「斯人」?

原PO表示,這篇課文在國中課本存在幾十年了,對於「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印象深刻,當年還聯想到「李斯」,想著跟「斯人」有何關係,最近看到有人說,無論是課本、古文都沒出現過「於斯人也」這幾個字,他立刻翻找人民教育出版的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課本裡竟全都是「是人」

實際問到編輯部,出版社從1961年起收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以來,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對於為何一些網友出現「斯人」的群體記憶,編輯部人員表示不清楚,不過「斯」和「是」這兩個字,都代表「這」的意思,其實是通用的。
微博網友都難以置信:
「我學的絕對是『斯人』,剛剛問了我認識的同學,也都是『斯人』,不可能所有人都記錯」
「編輯胡扯吧???70後的一直背的是斯人」
「70後表示小時候學的就是斯人」
「這個事我記得最清楚,我背課文就因為背成是人挨過罰」
「90後,課本上絕對是斯人,而且之後在網上看到這句話也都是斯人」
「很確定,當時讀的是斯人」
「很多說學的是『斯人』的,沒見一個曬出課本證明,他倒是不少人翻出課本發現真的是『是人』」
「我也很堅決是斯人,但剛剛翻課本被打臉了,太詭異了」
「這是曼德拉效應嗎???」
「斯人啊,從小那麼教的那麼背的」
「剛剛去翻了舊課本,真的是是人,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