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工程」是最夯的生物醫學科技,「憂鬱症」則是困擾21世紀人類的病症,科學家以聰明絕頂的腦袋,想到若是能以「基因編輯」的技術,將基因中與「憂鬱症」有關的部分「剪掉」,或許就能根本解決了「憂鬱症」。
只是科學家的構想在以倉鼠作實驗時,經過「基因改造」後的倉鼠卻瘋狂撕咬同伴,成了倉鼠中的魔鬼。
美國名校喬治亞州立大學(GSU)教授艾爾伯斯(Elliott Albers)領導的團隊,將實驗結果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在專案實驗中,科學家希望能找出憂鬱症與自閉症等疾病的解決方案,因為哺乳動物的抗利尿激素(ADH)與受體Avpr1a,對於哺乳動物的合作、交配、溝通、支配與攻擊性等社會性行為,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科學家企圖透過最新的基因編輯工程技術,將受體Avpr1a「剪掉」,理論上就能消除掉激素的作用。
科學家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是最先進的CRISPR-Cas9,實驗對象是敘利亞倉鼠,也就是一般寵物店販售的寵物倉鼠。
技術非常成功,然而科學家在觀察倉鼠的發展後,卻發現了驚人的改變。原本呆萌可愛的倉鼠,沒有如科學家所想像的變得更沒有攻擊性,反而更充滿了攻擊性,出現了追逐、攻擊、兇殘撕咬同類的反常行徑。
艾爾伯斯表示,雖然實驗沒有預期的成功,卻仍有豐碩的成果。因為即使是倉鼠這種層級哺乳類的社會行為,也無法透過最先進的基因編輯工程「修剪基因」,達到科學家預想解決憂鬱症等神經障礙疾病的目的。艾爾伯斯強調,科學家必須思考的不僅是腦內的特定區域,而是整個大腦迴路的行為。
艾爾伯斯的團隊將會持續進行類似的實驗。(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20605/6WO3FIWJQZFT5DWYULWNKSJ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