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統計,日本每100萬人口中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遠遠低於美英德韓四國。在包括上述四國和中國在內的6國中,只有日本在減少。2007年,日本有276人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而到2017年減少至117人。按國家排名僅第21位。
關注度高的科學論文數量方面,日本在1990年代上半期排在世界第3,而2018年下滑到了第10。平成30年間(1989年~2019年),日本的産業競爭力也出現下滑。培養創新人才的體制的薄弱造成了日本産學根基的下沉。
根源是日本人對大學院較低的評價。在考上了哪個大學成為企業錄用標準的日本社會,學習從進入大學那一刻就結束了。只有立志從事研究的學生才會去讀的大學院的魅力並沒有提高。過度的對學歷的批評及比起學問更重視社會經驗的一種「反知性主義」也使得輕視大學院的壁壘變得堅固。
這方面的危機意識正在日本擴散。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會長渡邊光一郎(第一生命控股會長)表示「一直到我這一代,本科畢業還勉強夠用。今後就不一樣了。大學和企業都應該改變,從而實現工作和學習的良性循環」。這樣的苗頭已經在日本出現。
2018年,以早稻田大學為幹事校的日本13所國立、公立、私立大學啟動了「動力能源專業人才培養項目(power energy professionals graduate program)」。除大學外,企業等也能培養可對包括脫碳在內的能源領域的革新做出貢獻的博士。
培養電力與能源領域博士人才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等的項目(2019年) 除了日本各所大學的本科升學者之外,大型商社和電力公司的員工也可以參加該項目。他們通過企業實習以及推敲商業創意的討論相互切磋提升能力。統管該項目的早稻田大學教授林泰弘意氣風發地表示「打算培養出大量具備談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可在世界舞臺上參與競爭的博士」。
日本的文科大學院也需要打破培養教授接班人的舊模式。關西學院大學校長村田治指出「通過學習所掌握的大局觀、持續學習的習慣、科學説服他人的技巧,都是成為經營者的有效訓練」。他提出有必要對教師進行意識改革。
最大的課題是看不到捅穿壁壘的「鑿岩機」。日本文部科學省具有濃厚的義務教育管理部門的色彩,作為高等教育政策指揮塔的存在感較弱。很多企業也缺乏聘用研究生的經驗,不敢大膽地向前邁出一步。企業、學校和政府應攜起手來,共同描繪未來的願景並付諸實踐,如果不這樣做,日本就無法擺脫危機。
https://zh.cn.nikkei.com/career/humanresource/48485-2022-05-18-05-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