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多名政界人士分析,確實近日所發生的Omicron疫情,會令人質疑「清零」目標是否符合現實,但無可奈何,現時本港疫苗接種率未足以形成「共存」的條件。有立法會議員直指,「共存」背後所隱含的社會代價,就是社會整體「汰弱留強」,許多未有打針的體弱人士會死亡,反問這是否大眾市民所願意見到。
葛珮帆三問:社會是否願意付出「共存」代價?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專家的意見當然會尊重,不過認為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需要先思考三個問題:一、如果市民要長期面對這個病毒,是否願意眼見大量市民,尤其體弱長者患重症死亡,特別是現時疫苗接種率離九成仍有一段距離,80歲以上長者特別低。「一日(疫苗接種率)去唔到九成幾,好多市民都會面對呢個重症風險,社會係咪真係變到要咁樣『汰弱留強』呢?」
其二,如果港府決定與病毒共存,醫療系統有沒有足夠能力承載這些病患者,眼見現時如此多長者未打針,「可以預期,呢批人會佔用好多ICU(深切治療部)位置,其他人會冇位,呢個亦係現實客觀條件問題。」其三,當國內仍然要求動態清零之下,如果香港不接軌,基本上通關無望,旅遊業繼續冰封,中港家庭繼續分隔兩地,這又是否市民所願意見到。
倡考慮更積極「谷針」
葛珮帆指,這終究是一個取捨問題,到底市民是否願意承受改變政策背後的代價。她坦言,如果疫苗接種率可達九成以上,客觀條件會很不同,但現時沒有,「如果20%市民唔肯打針,而另外80%市民就為呢兩成人決定付出代價。」她認為如果政府想推進討論,首要還是思考如何更加積極進取地推高疫苗接種率,例如現時有部分歐洲國家已下令強制打針,如無醫學證明不打針須罰款或付上其他刑責,政府可在適當時候開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