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16/A37NGBOUZZFPDI5SQ4TB37G5RU/你可能以為香港人日常用都用東江水,其實你也有機會用正宗香港水。城門水塘其中一個水源是大帽山,與川龍同源,正宗香港靚水。這次記者與環保團體綠色力量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集水成自然」教育計劃》兩位專家一起出發,到城門水塘集水區看水從哪裏來。
根據水務署資料,現時香港總存水量約4.8億立方米,每日用水量則約270萬立方米。當中天然收集水只佔香港的用水量約2至3成,另外7至8成屬東江水。但Henry表示東江水輸送到港,也要在部份水塘儲存,如萬宜水庫或船灣淡水湖都會儲存東江水。不過也不是全部水塘都會儲存東江水,不少水塘都是正宗香港水。城門水塘就只收集天然雨水,水源來自大帽山水,與川龍同源。而川龍西洋菜特別鮮甜,有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用了大帽山的山水灌溉。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Henry及教育主任Yedda就帶記者遊城門水塘集水區,尋找集水區的靚水。
集水區,顧名思義就是收集水的地方。集水區範圍內會有收集雨水的天然河溪、引水道及樹林,也會有水塘作最後收集雨水的容器。而香港大部份集水區都位於郊野公園,城門水塘集水區範圍就包括城門郊野公園及大帽山郊野公園。雖然集水區的主要用途,一開始是作食水之用,提供水資源;可是大部份郊野公園都與集水區重叠,因此也提供了康樂用途。
集水區中的水塘,相信是香港人最熟悉的設施。回望當年水塘誕生,也正因為水源不足。Yedda表示1840年香港人口越來越多,水資源不足,當時大部份人都於古井或天然河溪提取水,因此開始要發掘一些乾淨的食水資源。為解決食水不足,聞說當年港英政府更曾開價1,000英鎊尋求供水方案,後來至1860年代終於在薄扶林興建了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不過當時的水塘容量只有約7,500多立方米,只夠當時居民4天的使用量。水需求一直上升,港英政府只好發展九龍及新界興建水塘。至1936年,新界的第一個城門水塘也落成,容量達1,300萬立方米,成為了最大容量的水塘。直至現在,香港現共有28個水塘,當中17個為食水水塘,11個為灌溉水塘。而灌溉水塘主要作農田灌溉之用。
城門水塘主要由主壩、副壩及菠蘿壩構成,三條水壩截斷河谷然後形成水床。而Henry表示為了收集到更多雨水,城門水塘更有一條全長9公里的引水道,把大城石澗及大玄石澗一帶河溪的水都引進城門水塘,令城門水塘的水量更豐富。不過除了入水,也要出水,Henry表示,城門水塘有一個出水塔,會把水塘裏的水引到沙田濾水廠過濾,再供應給市民。另外更有個「漏斗」形狀的溢洪道,為防收集的水過滿時溢出,因此溢洪道會適時地把過多的水排走,維持水塘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