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內廁所嚴重不足,聯合國曾經估計,全國逾5成人口即大約6億人都在戶外便溺,男子大白天隨地在街邊及牆上大小便,婦女則一天只去兩次廁所,一是凌晨還未天亮時及等到晚上四下無人,便會跑到野外或農田解決,也因此導致性侵案頻生。有見及此,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台後推出「清潔印度」(Clean India)計劃,希望在5年內興建1.11億個廁所,勸喻民眾改變如廁習慣。計劃推行多年,雖然廁所數目已大增,但不少民眾仍然寧願繼續在戶外如廁,究其原因與印度文化、水利問題不可分割。
印度的廁所衛生環境極為惡劣,成為病菌滋生的溫床。而印度對糞便、汙水的管理仍不符合衛生標準,導致飲用水資源受汙染,每年有近20萬兒童因為腹瀉死亡。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隨即推出「清潔印度」計劃,打算投資150億美元(約4,626億元台幣),補貼民眾在家中興建廁所,或由公共部門興建公廁,目標在5年內興建1.11億個廁所,令民眾改變如廁習慣,藉此改善公共衞生。今年1月一份官方聲明表示,目前全印度農村地區已建成9,000萬個廁所,令廁所覆蓋率由4年前的39%上升至目前98%。
但政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CPR)主席艾亞爾(Yamini Aiyar)批評,興建廁所未能治本改善衛生情況,必須先改善不少民眾根深柢固抗拒使用廁所的傳統思維,「當局建立更多廁所,並不代表民眾就會使用,還需要一定文化、教育和社會因素支持,民眾必須了解衛生設備的意義。」
許多印度家庭尤其在農村仍然抗拒在家中興建廁所,原因
完全基於宗教傳統及傳統的種姓制度,認為在家中興建廁所不潔、不祥,更對供奉的神明不敬。古印度文獻《摩奴法典》中記載,
排洩物是汙穢、不潔之物,只有種姓制度中的「賤民」(Dalit)才會接觸,鼓勵人們在戶外排便。 印度《經濟與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刊載美、印多位學者合作研究的論文指出,
印度人視清理廁所為不乾淨的事,只可以由賤民負責,一般印度人都不願親自進行這種視為「不潔、不可觸碰和可恥」的工作,而法律又禁止僱用賤民清潔廁所,與糞便共處一室在印度人的心理上和文化上都是無法忍受的事情,導致
多數印度家庭即使有政府補助,也不願在家裡興建廁所,寧願繼續在戶外隨地便溺。除了以上的宗教因素,
不少民眾仍認為露天如廁是親近自然的一種表現。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190219/NYK56AKKEV2QOQUX5UPOVYWEDM/